地址:赣州黄金开发区金岭西路
(车管所对面)九鼎广告
电话:0797-8456119
Q Q:1612341118
1612348881
E-mail:1612341118@qq.com
网址:http://www.jd0797.com
之前我们曾给大家介绍过近期广告视觉中最火的一些设计风格,比如孟菲斯、故障感、像素感以及脱力感(点击此处了解更多)。今天,我们又带来了一种小众电影体裁——Cult Film(邪典电影),“Cult”这种风格现在也成为广告中也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元素其实,Cult Film(邪典电影)在大多数电影爱好者中已经不陌生了,刚刚结束的Poland The Cult Film Festival(波兰邪典电影节)已经是第20年,每年的电影节上都可以欣赏到大约50部电影,还可以看到那些被电影史遗忘的经典片段,看看今年的The Cult Film Festival现场图就能感受到它的独特之处了。
根据每部电影的风格打造独一无二的电影放映场地,只看场地,估计那些小众电影爱好者已经对这个电影节产生兴趣了。
Cult Film(邪典电影)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直被讨论,但它至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因为它并没有鲜明的区别特征,而是包含了无数种电影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中国把Cult Film翻译成“邪典电影”,不过这个翻译现在很受争议,因为“邪”这个字稍有误导大众,而Cult Film本身并没有“邪”的含义存在。简单来说,“Cult Film”就是那些在刚上映时受到很多争议或不理解,但过了一段时间,却受到了小范围内高度崇拜的影片。所以,“Cult Film”并不局限于某个内容、风格、题材或类型,但大多数“Cult Film”都带有反主流文化的特点,有些另类。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Cult Film”都来自于上个世纪,因为在上世纪电影相对较少,但电影是一种很多人喜爱的娱乐方式,所以很多人会重复观看一部电影,甚至把之前没看过的电影也再次翻出来看看,也正因此,很多在当时被“埋没”、票房不佳的电影因为后来人们的反复观看,察觉到其中的深意,被一部分人所追捧。所以提到“Cult Film”和一个词——小众离不开。
“Cult”风格在广告中的运用
很多喜欢“Cult Film”的人对“Cult”这样一种风格是有狂热追捧的,单说“cult”这个词,其实就是狂热崇拜的意思。所以对于品牌来说,一方面,他们想通过“Cult”元素让消费者对“Cult片”或是对小众的热情和崇拜移植到品牌上;另一方面,其实这样一种“小众文化”也正是年轻人所追捧的,毕竟在这个大多数都在标榜自己是“小众”的时代,不得不说“小众文化”确实能吸引到很多人的关注。
苹果的经典广告《1984》和《旅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84》
《1984》这则广告绝对算得上是苹果最经典的广告之一。这是一则反托邦式的广告,当时很多人都被困在思想的牢笼里,但很多年轻人已经有了想要挣脱束缚、释放自己个性的想法,苹果就是想要打破这种束缚。苹果公司当时的董事会非常不喜欢这个广告,他们觉得这是“从未见过的烂广告”,不过这则广告在当时的年轻人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广告推出后100天内卖出了72,000台机器,这比当时他们预期的销量高了2倍。
《旅鼠》
1985年,苹果又推出了名为《旅鼠》的广告,广告中的集体自杀场面成了苹果公司的一大灾难,他们用旅鼠迁徙自杀的场景比喻用旧方法工作的白领人群。(这里有一个背景知识:传说,当旅鼠数量到顶峰,它们就会自发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只留下少数同伴留守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任务。 )很多人表示受到了“羞辱”,苹果销量受到重创,乔布斯也在这一年被迫离开了公司。虽然这则广告在当时饱受争议,但现在跟多人也把它视为苹果的经典之作。
除此之外,吉百利巧克力的猩猩打鼓广告也带有“Cult”元素,画面看起来有些诡异,但又很有深意,很多人都在试图去理解其中的含义,但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正因为它给人带来的这种神秘感,很多人都对它产生了兴趣。
Gucci前几天推出的《Gucci秋冬广告片》的颇有一种“Cult”风格,整部广告从音乐到调色,从拍摄手法到演员人设,几乎完全向上世纪的大量Cult Film致敬。比如旧版《星际迷航》、《太空:1999》、《The Valley of Gwangi》等等。这其中的考量不仅仅是基于设计师对新季度潮流的设定和关于品牌对种族观念的理解,也有对于受众爱好的考虑。
此外,之前时尚品牌ChristianLouboutin也找著名Cult片导演大卫·林奇为其指甲油拍摄了一部具有Cult film风格的广告。
最后来个总结:
“Cult”元素现在在广告中的普遍运用离不开一个词——小众,小众是现代年轻人总在追寻的一个东西,它作为一个时代的烙印深深地印在这几代年轻人的灵魂中,对于每个独立的灵魂来说,小众才是天性才是自由世界的表象。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小众”这个词在最近的10年间被放大,很多品牌、产品都想用“小众”来吸引年轻消费者。
追求“小众”可以让人们跳脱出一个大范围的群体获得优越感,同时人们也会寻找另一个“同好”来借此强化自己的认同感,就像是你在一堆白袜子当中找到花袜子配对的喜悦感远远大于找到白袜子配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