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赣州黄金开发区金岭西路
(车管所对面)九鼎广告
电话:0797-8456119
Q Q:1612341118
1612348881
E-mail:1612341118@qq.com
网址:http://www.jd0797.com
上海自1843年开埠,万事开风气之先。民国时代更是远东最大的国际性都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因为商业之繁盛,广告业自然也不甘人后。商家为塑造形象、推销产品,采用多种多样方式,户外广告、广播广告、平面广告……如今采用的方式,大多在民国时都有了。
现在,在这些已泛黄的图画和广告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的面貌。而那些呈现出的广告理念,和国际潮流亦相去不远呢!
01
长城
热水瓶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热水瓶还是稀奇货,是外国进口货,甚至被称为“魔法瓶”。而在五卅惨案以后,举国愤慨,各地民众纷纷开展声势浩大的“抵制洋货、使用国货”的爱国运动。定海商人甘斗南感于外侮频仍,内忧煎迫,我国日用品尤事事仰鼻于外人,因此积极谋划国货生产,并得到上海颜料界巨商、宁波帮大佬沈觐舜的大力支持。
1928年,甘斗南在闸北区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安国路口)创设立兴热水瓶厂,这是我国最早的国产热水瓶生产企业之一,“立兴”含有“立志振兴国货”之意。他创立的长城商标以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作为背景主图,上面醒目地书写“长城牌热水瓶”六个隶书字体,并标明“高等国货”字样。长城热水瓶上市后,成功打入当时大上海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七大公司。
02
关勒铭
金笔
中国制笔工业发源于上海。自来水笔工业略早于铅笔工业。1926年,在上海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办的国益自来水笔厂,解放后并入了关勒铭金笔厂。而第二家自来水笔厂即为华侨资本的关勒铭金笔厂。该厂原由旅美华侨开设在美国纽约唐人街,专制自来水毛笔,以旅美华侨为销售对象。1928年迁上海设厂,开始仍制自来水毛笔,后因自来水毛笔在国内销路不广,于第二年起即改制自来水金笔。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党的地下组织负责人以私股名义对该厂投资,用以掩护革命工作。
03
爱皮西
糖果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源自1943年上海“爱皮西糖果厂”。该公司的商人尝试过当时英国的牛奶糖之后,认为味道不错,经过半年后便仿制出自家品牌的国产奶糖。包装则使用红色米奇老鼠的图案,并命名为“ABC米老鼠糖”。由于售价比舶来品便宜,所以广受民众喜爱。直至1950年代,该糖果公司被收归国有,米奇老鼠被视为崇洋媚外的符号,于是包装图案改成白兔。
04
国光
口琴
1931年,潘金声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新乐器制造公司(现上海国光口琴厂有限公司前身),开创了中国自主生产口琴的先河。潘金声成为中国口琴制作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口琴之父”。1933年生产“宝塔”牌口琴,1934 年,因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表彰其发展民族工业所做的重大贡献,特为公司题写“国产增光”贺句。由此,“国光”牌口琴商标沿用下来。
05
连环牌
盾牌
清光绪年间中国使用的乒乓球都是舶来品,其中有英国的“海力克斯”、“裴纳”和日本的“披爱”等。随着乒乓球在中国的发展以及顺应当时实业兴国、抵制洋货的历史大潮流,1937年,上海文明书局的民族工业者王一等人在唐山路恒安坊正式建厂,取名为“中国乒乓公司”,开始了自主经营生产乒乓球之路。
尽管开始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但经过多方努力,如改进工艺、扩大宣传、提高影响等路径,终于先后有连环牌、盾牌乒乓球问世,其中连环牌乒乓球质量较好,并经上海乒乓协会审定、批准为比赛用球。从此,中国乒乓球开始打破外国乒乓球制造业的垄断局面。
06
三五牌
时钟
在流行着“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年代,三五牌时钟是几乎与它们平起平坐的。它是许多老一辈上海人童年时的奢侈品。
三五牌时钟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市场上最为畅销的是进口的日本、德国时钟,国产时钟因制作粗糙、质量较差而少人问津。为了振兴国货抵制洋货,从天津来沪投资的大纶绸布庄经理毛式唐等人,便萌生了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时钟的想法。1940年,中国钟表制造厂出品的时钟在位于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608号的钟才记木壳厂内正式开工生产。
当时的国产时钟,大多只能连续走上7天。工程师阮顺发与工厂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制造出鸟笼式齿轮和光洁度高的轴芯,延长走时时间和使用寿命。这样,时钟便能连续走上15天。为了突出这一性能特点,最终决定采用三个“5”作为产品商标,定名为“三五”牌15天时钟。
07
菊花牌
丝袜
翻开1932年11月底至12月初的大公报,丝袜广告整整上了近半个月的头版。墨菊和狗头两大品牌轮番轰炸,前者自称“美观经济”,后者则打出了“品质既坚牢,式样又高妙,无怪人人都道好”的广告语。在随后的几年中,登上《大公报》的丝袜品牌还有彩菊、菊花等,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掀起了一股丝袜风潮。
宋庆龄与孙中山(左)泰戈尔与林徽因(中)良友画报胡蝶(右)
当时的电影明星们,无疑是这股风潮的引领者。1930年的《良友画报》上,曾刊登一张上海电影明星胡蝶的照片。照片中的蝴蝶穿着短袖旗袍、高跟皮鞋和深色丝袜的照片,浓妆艳抹。正如这一时期出版的《上海鳞爪》一书中记载,“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也有着短大衣的〕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可见,穿丝袜,成为当时“新时代女子”的标志。
08
冠生园
冠生园的创始人冼冠生,原名冼炳成,广东佛山人,早年随母亲来沪。1901年,冼炳成在南京路开了一家“陶陶居”小吃店。辛亥革命后,搬迁至南市露香园路,改为“雅园点心店”。
由于临近新舞台,三教九流往返光顾,休闲食品很畅销。冼炳成瞅准商机,试制陈皮梅和果汁牛肉,在新舞台内托盘出售,大受欢迎。1915年,新舞台的演职员夏月珊、夏月润、薛瑶卿、薛寿龄、郑正秋等人与冼炳成共同出资3000元合伙开店。明星影业公司导演郑正秋提议用“冠生园”作店名,“冠生”寓意“民生第一”;股东中多半是梨园弟子,“园”意指“梨园”,而且比较典雅。
09
三星牌
铅笔
最早通过海关输入我国的洋货铅笔是由德国生产的。当时市场上销售的德国铅笔有:“施德楼”牌、“鹅”牌、“三堡垒”牌和“老鸡”牌等。20世纪初,日商生产的“七星”牌、美商生产的“美女”牌和“星”牌等各种型号的铅笔,也大量输入我国。20世纪20年代,由于国内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文化用品的生产与销售。1932年,国人在香港九龙将一家最初由英国人经营、面临倒闭的铅笔厂,改建为由中国人经营的大华铅笔制造厂。这是由中国人开设的第一家铅笔制造厂。
1935年10月,我国铅笔工业之父、著名企业家吴羹梅创办了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制造厂,这是我国第一家能自己制造铅芯、笔杆的全能铅笔厂。1937年6月,由张大煜等集资在上海开设的长城铅笔厂,出品有“三星”牌各类铅笔。该产品之后也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铅笔行业的名牌。
10
白猫
花布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白貓花布”闻名的上海新丰纺织印染厂,此时正处在生产经营的黄金时期。树立在上海跑马厅(现人民广场)附近静安寺路上的“白猫花布”大广告牌,以其“唯美”现代女性形象轰动全上海。
1948年白猫牌花布在上海街头的广告
11
地球牌
双洋牌
恒源祥于1927年创立于上海,最早以生产经营绒线为主,创始人沈莱舟,恒源祥字号诞生。1935年,恒源祥从零售走向制造,在发展中遇到了洋货垄断市场等多方面阻力,为了寻求突破,创始人创办了裕民毛纺厂,生产地球牌、双洋牌粗细绒线,恒源祥的业务和资本规模得到了迅速拓展。到1949年,恒源祥已经拥有了7家工厂、3家店铺,并在25个行业中参股,成为了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绒线大王”。
12
大中华
赛璐珞
1890年美国人用赛璐珞制成乒乓球。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午,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械。1927年,上海大中华赛璐珞乒乓球车间,制成第一只国产乒乓球。1953年春,中国乒乓球队首次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队获团体第一级第10名,女队获团体第二级第三名。
1953年,西康省越巂县民族小学的儿童利用课外时间打乒乓球
13
冠生园
太妃糖
创立冠生园之后,冼冠生看到市场上外商的“麦根太妃糖”销路较旺,就组织力量仿制了国产的“奶油太妃糖”,其口味和质量与外货相同,但价钱却比外货要低,所以国产的“奶油太妃糖”就以价廉物美赢得了市场。
14
嫦娥牌
化妆品
1918年,江苏江阴人叶钟廷偕其弟叶翔廷,在上海老北门民珠街62号的一间厢房内,以5000银元为资本,开设茂昌工业社,生产“月里嫦娥”牌纸袋牙粉等化妆品。由于业务迅速发展,从厢房扩展到7幢石库门住宅作为厂房。民国12年(1923年),又增资3万银元购进西宝兴路民生路60亩土地扩建厂房,更名为永和实业。
1928年开始,永和实业增辟橡胶车间,产生套鞋、人力车胎、小橡皮球、热水袋等,其中“永”字牌小橡皮球质量胜过日货、风行全国还远销至东南亚等国家。之后,受日本侵犯上海影响,工厂损失惨重。是年,企业改组为永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39年在昌化路及长寿路重建新厂。
15
梅林
辣酱油
1930年,梅林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开始生产辣酱油,使用梅林牌金盾商标。不过当时企业初创时还不叫梅林,是由石永锡和戴行水在上海虹桥路808号选址建厂,凭借简陋的设备生产番茄沙司和辣酱油。这种辣酱油,实际上就是喼汁,也叫英国黑醋或伍斯特沙司(Worcestershire sauce)。该厂经营得风生水起,到1933年7月,由石永锡和冯义祥等13人合股投资,正式成立梅林罐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用”梅林”作为品牌,商标外形为金盾,象征国货抵制洋货,迎合时局。公司生产番茄沙司、辣酱油、果酱以及中国传统食品油焖笋、红烧扣肉和红烧鸡等罐头,产品驰名中外。
那时已经形成了梅林辣酱油的主要配方和工艺,据上海地方志记载,梅林辣酱油采用洋葱、芹菜、辣根、生姜、大蒜头、胡椒、大茴香等近30种原辅料经科学方法加热熬煮,过滤制成,具有酸、辣、鲜混合风味。
1949年,英国喼汁退出市场,本土的辣酱油开始独当一面,梅林罐头有限公司的辣酱油产品线1960年移交泰康食品厂生产,外销品牌仍保留“梅林”商标,内销的则改名为“上海辣酱油”,用“金鸡”商标。金鸡牌在1990年又改为泰康黄牌、泰康蓝牌两种,其中黄牌是特级品、蓝牌是一级品,比较常见的是黄牌。
上世纪50年代的梅林罐头厂
16
三星
蚊香
畅销市场的“三星”蚊香,属最早的国产蚊香,已有近百年历史。这一老牌产品是由沪上爱国实业家方液仙创制的。它在“振兴国货”的爱国浪潮中诞生,并与洋商几经较量而立于不败之地。
早在二十世纪初,日本的“野猪”牌蚊香就已源源不断地销入中国,独霸了上海及东南沿海各省市场。“三星”一经问世,就遭到了“野猪”的激烈倾轧。方液仙在生意经上下功夫。方法之一是优待批发,即先出货后收款,每年5月蚊子起势时,向批发商发货,待中秋节过后结账,而且剩货可退。由于推销“三星”有利可图又没有风险,沪上各大小商店以及摊贩、无业居民都来批销。一时间,“三星”蚊香销售网点遍及大街小巷,“国货三星蚊香”的广告招贴随处可见。
17
百雀
香粉
1931年,创始人顾植民创立富贝康化妆品有限公司,推出“百雀羚”品牌。最初只生产花露水、胭脂、香粉。1940年推出百雀羚冷霜,这款冷霜凭借极强的滋润性和浓郁的香气,备受那时上海滩名媛青睐,百雀羚由此声名大噪。
18
耀华
玻璃
1912年,孙中山到开滦视察。开滦矿总经理、英国人那森依经与开滦矿董事周学熙等商议,拟由开滦直接投资设厂,经营玻璃制造。当年中国的玻璃生产多是停留在制造玻璃瓶一类简单工艺,平板玻璃市场几乎皆被洋货垄断。周学熙赞同投资此项目,但主张另组新公司,独立经营。于是,紧锣密鼓地与比国洽商,最终达成引进技术专利、合资建立公司的协议。
1921年12月22日,一份《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华洋合同》正式签订。合同规定总经理则由洋人出任,协理为华人。还规定总事务所设天津,总工厂设址秦皇岛等等。耀华公司的经营完全由开滦矿务局代为经理。1922年3月,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耀华创建初期,依照公司《章程》,在天津设立董事会和总事务所。
耀华建厂于河北省秦皇岛,占地131亩,厂区距秦皇岛火车站仅一英里余。自此,中国的玻璃制造业,具有了先进机械装备和可大批量生产的条件。1924年5月,工厂开始试生产,因直奉战争波及秦皇岛,生产被迫停顿;直到次年初试产才又启动。正式生产后,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甚至远销海外,出口至日、美、东南亚一带国家。
19
双妹
花露水
19世纪末,一个从广东来到香港的年轻人冯福田发现,洋货化妆品正在不断地涌入国内市场,但是由于价格高昂,国人一般消费不起。冯福田见此商机,就在1898年设立了全国第一家化妆品公司“广生行”,开始自己研制生产“双妹”牌花露水和雪花膏等等。1903年以后,“广生行”为了扩大销路,在上海设立了发行所。
20
华生
电扇
20世纪初,曾在裕康洋行任账房先生的杨济川和好友叶友才、袁宗耀发现了电扇行业的巨大机遇,他们希望打破美国奇异(GE)电扇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开始制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扇。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两台样机试制成功,杨济才将其取名“华生”,寓意“中华民族更生”。
上海“华生电器制造厂”在横浜桥附近
1916年,“华生电器制造厂”在上海四川路横滨路创办了。到了1924年,周家嘴新建路新厂房和设备的投入,以“华生牌”注册商标的电扇正式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华生”电扇随之风靡海内外。
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风扇品牌,华生牌电扇产量极大,型号极多,并多被国内其他厂商所效仿。第一代华生牌电扇,该型号为华生创始人杨济川将彼得·贝伦斯所设计的直线栅栏改为极具东方意趣的曲线栅栏,有“风吹云动”意味。
21
双钱
车胎
1926年,浙江宁波人余芝卿和江苏江阴人薛福基,在上海开始筹办大中华橡胶厂。他们通过日本A字护谟橡胶厂相助,并与厂方达成协议;派了三名技术人员赴日洽购设备。由护谟厂负责培训制造胶鞋的技术人员;提供全套机械设备。1928年,余芝卿任命薛福基为大中华橡胶厂经理。刚开始,工厂日产胶鞋1000双,釆用“双钱”商标。第二年该商标获准注册。中国终于有了国产牌胶鞋。打破了曰本胶鞋在中国市场的垄断。
大中华橡胶厂引进外国的技术设备,创办中华民族橡胶工业一炮打响。由于产品质量把关好,加上经营得法,“双钱”牌胶鞋信誉曰增,销路非常好,一举成名,第一年就盈利二十万元,是创办资金的2.5倍。工厂接着又开发其它各种产品:球胆、热水袋、雨衣布、自行车胎和人力车胎等。而薛福基建议余芝卿开发汽车轮胎,不断的努力使第一条国产“双钱”牌汽车轮胎从硫化罐中脱颖而出,质量符合要求。
大中华橡胶厂在将试制成功的“双钱”牌汽车轮胎安装到祥生出租汽车上使用的同时,薛福基极力扩大再生产,决心把厂办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大规模企业,要有自己的原料厂、机器修造厂。最终,大中华橡胶厂成为首家行业内配套原料工厂的企业。
22
飞马牌
卫生衫
上海景福针织厂原名景福衫袜织造厂,民国26年(1937年)由徐文照等5人合伙创建,资金2万法币,选址中华新路200号。设备有汤姆金车4台、台木鲁车5台、罗纹车4台,以生产针织坯布为主,雇工10余人。开工半年,八一三事变,闸北沦陷,全部设备抢至法租界徐家汇路惠荣坊,增添缝纫机30余台,生产汗衫、棉毛衫裤、卫生衫裤,采用飞马牌商标。职工增加到50余人。民国31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储备券1500万元,徐文照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购进徐家汇路1260号(现肇嘉浜路688号厂址),占地8.596亩。民国32年(1943年)新厂建成。当年,景福厂股票上市,与新光内衣厂、勤兴袜衫厂股票成为股票市场上的“三小热”。
之后,该厂在天津、汉口、香港等地开设发行所。飞马牌汗衫销往东南亚地区。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历了动荡,1954年10月,企业公私合营。1985年,飞马牌100/2支精梳精漂汗衫获国家金质奖。